▲由王蒙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《活动变人形》剧照。(主办方供图)
一段由王蒙轻轻哼唱的远方民谣,在舞台剧《活动变人形》的第一幕响起,作家通过声音参演,寄予了支持与期待。今晚,2023上海·静安现代戏剧谷将正式拉开帷幕,开启“全城有戏”的欢乐庆典。由王蒙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《活动变人形》此次作为开幕大戏首度登陆上海,在大宁剧院与观众见面。
(相关资料图)
回顾往届戏剧谷,《平凡的世界》《三姐妹》《零祈祷》《钦差大臣》《狂人》《弗兰肯斯坦的冰与火》《牛虻》《牛天赐》等参与作品皆充满了动人的文学精神。作为本届戏剧谷名剧展演中的一大组成部分,由精品文学改编而成的话剧成为无法忽视的亮点。在跨越世代的文本中,我们汲取生命的力量,在舞台之上,这股力量化作视听震撼直抵内心,观众与表演者一起,踏入广袤繁盛的精神世界。
王蒙“遇见”莫言,戏剧再现文字史诗
关于《活动变人形》,王蒙曾说:“这是我流着血、撕裂着灵魂写的,这辈子我从未这样苦地写作一本书。”在这本影响力深远的长篇小说中,作家实现了对现代之路与人文精神的回应,展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。所谓“活动变人形”,其实是主人公倪吾诚送给儿子倪藻的一个玩具,它的外观像一本书籍,但每张内页都被分割为三部分,每部分分别绘制了头、身、腿。翻动其中一部分,可以为人物变换形象。王蒙借这一玩具,隐喻书中人的精神困境:“每个人都可以说是由三部分组成的:他的欲望、希望、理想,是他的头;他的本领、行为、成就,是他的身;他的环境、地位是他的腿。这三者能和谐,哪怕只是彼此相容,他就能活,也许还活得不错。不然,只有烦恼、痛苦。”
导演李伯男在舞台化处理过程中,延续了原作中“子审父”这一视角,完成了对倪吾诚一生的评价。舞美冷峻简洁,在黑白色调笼罩的环境之中,温暖光亮模糊难辨,本应是同盟的男女两性,却变成敌人;本应是栖息港湾的家庭,却变成硝烟战场。故事里有遥远的过往、痛苦的隐藏,李伯男正是被这种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打动,“希望这部作品的上演,引领观众对自己所处的人生境遇进行理性审视,让观众在同故事主人公命运的共鸣与共情中实现反思。反思,是社会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。”
此外,本届戏剧谷还将迎来改编自莫言经典作品的话剧《红高粱家族》。无垠的土地、通红的高粱、美好的爱情、自由的生活……《红高粱家族》以多种艺术形式走过37年后,明天将首度以话剧形式面世并完成上海首演。看过多遍《红高粱》电影与电视剧,话剧总叙事、编剧兼导演牟森认为此次改编在深挖原著内涵方面再进一步,“电影是散文化的、电视剧是传奇,话剧的定位则是史诗,力求在舞台上再现古典风格的叙事。”
有趣的是,此次话剧《红高粱家族》来到咖啡馆数量全球第一的上海,与五家咖啡馆品牌合作推出“红高粱特调”,在南京西路、美琪大戏院一带的繁华街区,让时尚生活与经典文学碰撞出独特的回味。
现实与科幻交错,舞台变身实验场
来自海外作者的改编作品同样各富新意,挪威当代国宝级作家约恩·福瑟有着“新易卜生”之称,上海戏剧学院将用学院派风格探讨其笔下《死亡变奏曲》中的亲疏关系及生死的哲学命题。再构英国著名剧作家卡里尔·丘吉尔创作的《我是哪一个》,导演易立明选择采用打破“第四堵墙”的创作手法。意识流状态的复合景观、多层次的感官呈现以及对虚幻光影的捕捉,创造出充满想象的现实主义空间,而在团团迷雾升起又落下的彼岸,是对科技、伦理、哲学、爱与文明的解读与重塑。“我是哪一个”既是角色生发出的疑问,亦是一道给观众的思考题。
今年戏剧谷中,年轻一代作家的身影也多次出现。被称为“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”,作家蔡崇达的散文集《皮囊》累计畅销逾400万册,此番披上戏剧的新“皮囊”,导演王婷婷提出了“诗意现实主义”。这份诗意,一方面在于形式上的“韵律感”,丰富的音乐剧指导经验使她在群戏的调度与节奏把握上游刃有余;另一方面则是相较叙事更注重情感表达上的丰盈,力求将戏剧张力拉满。
作者:王筱丽
编辑:施薇
责任编辑:邢晓芳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标签:
滚动